
登云塔(翁晓明 摄)
徐闻县地处地中大陆最南端,地扼海南和大陆的咽喉之地,是我国南方历史上建置较早的古县之一。也是迁往海南岛的移民必经之地,从而滞留了部分移民。
西洋村中建于明代的“文魁阁”楼(曾青 摄)
而作为每一位徐闻人,或许我们从小的时候就听到传说,说是徐闻人的祖先都是从福建莆田迁来的,而详细考证起来其实不然,徐闻是历史上的移民地,居民是从广东省内各地(包括原属广东省的海南岛地区)辗转迁来的。现仅结合笔者耗费了长达九年的时间深入民间和查阅有关资料就徐闻移民始祖和移民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浅析及有益的探讨。
县城三元西路的骆氏宗祠堂(曾青 摄)
一、有关文献资料对徐闻地移民祖籍的记载
说起徐闻人的祖籍,包括现在湛江和海南地区,如果你随便问一个本地人祖籍何处,他往往会告诉你是福建搬迁来的。而所谓福建,最多的是指福建莆田。但事实又是怎样的呢?!笔者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但遗憾的是文献资料对迁徐移民原籍少有记载。直到多年前,笔者在由陈华昌先生所编著的《徐闻县地名志》的“编辑说明”那里看到:“按各村上报中的反映,关于居民来源。全县约有70%的村庄称是‘某姓自福建莆田迁来建村’,但均为传说而无族谱记载。经考查,有许多村民是自广东各地迁来,并已辗转各处,后定居于此。”对此,笔者心生疑惑,为什么有些学者说徐人的祖籍在福建莆田(而公众的普遍说法说是如此),但与作为权威典籍的地名志的说法大相庭径。为了搞清实际情况,从2003年开始,笔者利用在乡镇工作的机会,用近九年多的时间,从龙塘镇开始之后扩大调查范围沿着陈华昌先生编撰地名志的顺序先后走访了徐闻县境内大部分村庄,抽查了数百份各姓谱碟。从验证了徐闻人的祖籍,徐闻人的祖先确实是从广东各地迁来定居,而迁来的年份大多是在明末至清代,来源地以附近高州府和琼州府为最多,雷州本府其他两县和省内其他县籍次之。也有川、赣、鄂、浙、苏等地之人,但占籍者绝少。
西洋村的王氏祖祠(曾青 摄)
对于现在徐闻人的祖籍,现在的很多学者都依据旧府志上的记述的“到唐代‘徙闽民于合州’(唐合州辖今徐闻、海康、遂溪等县),开始了闽民开发雷州半岛的历史。”但事实上,唐代离现在实在是太遥远了,并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实际上徐闻县的人口从明清至现在至少更替了两次以上,一次是明代末年,徐闻县由于天灾人祸,持续的战乱再加上当地的大饥荒,导致雷州半岛南部人口锐减。再一次就是清末民初,徐闻历经空前的大匪乱,当时雷州半岛南部的土匪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作乱时间之长,为害之惨烈,在广东、甚至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罕见的。徐闻县民死伤无数,匪患期间,徐闻全县1000多条村庄中有800多条村庄惨遭烧掠,造成十室九空,其中上百条村庄被完全毁灭,上千户人家被杀绝,匪乱后由于徐闻县全县人口只剩4万余人,比起匪患前的28万人减少了七分之六,鉴于此,广东省府只好发布公告,并用修路、发放耕牛、修建房屋、指导帮助耕作、发放耕作物资、发放购置物资的银元等方法,要求外逃的徐闻难民返回原籍重建家园。计当时广东南路绥靖公署办事处的统计,匪乱之后,全县共只招回难民3663户,共8956人。被迫无奈只好奉令外州府和外县的移民移居徐闻。依照农业社会的规率规定,这两次的人口锐减后都必须从邻近州府大量移民来进行人口填充和开垦生产。依据上述记载,现在的徐闻县各村落的居民应该是康熙朝中后期应该是高州府、琼州府和雷州府内其他两县的移民入徐的高潮为班底建置的。而不是什么福建莆田人移民而来的。

石岭村中林氏人家的祠堂—文钦堂(曾青 摄)
据考证,由于明代末年徐闻人口紧缺,早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就有专门鼓励高雷琼等地移民入徐的开垦和生产。

竹山村祠堂二进为屏风和天井,要经过天井再进到内庭 (曾青 摄)
从康熙年间至清代中期,来自高州府、雷州府其他两个县份和琼州府(现海南省)的移民百姓众多,而由于清初开放海禁后部分广府人和潮州人廉州人前来经商居住,徐闻人的剧增,至清末匪乱前达到空前的28万余人。

竹山村“杨氏宗祠” (曾青 摄)
但其后徐闻县又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匪乱,这场匪乱持续了二十多年,导致全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人口又剧减至4万余人,至1935年匪乱结束后,广东省府又鼓励难民回归及鼓励周边州府的群众移居徐闻开垦。于是从民国时期开始,高州府雷州府和琼府的移民入徐日盛,故当时有‘高雷琼填徐闻’之称。而从民初开始的这一波移民潮与明末清初各府迁徐移民不同的就是,这次移民以高州府讲广府话和客话语系方言的人为多,而且很多移民村庄按照同乡的原则聚居,保持了原乡原土的方言,从而在移民迁入地形成了众多的“方言岛”,这从侧面说明了这个时期迁徐移民的原籍特点。
表1:
宋至民国时期迁入徐闻的其他省籍移民村庄统计表
乡镇 | 迁入村庄 | 姓氏 | 祖籍地 | 迁入年代 |
城北 | 那练 | 骆 | 浙江省金华府义乌县 | 宋代 |
城北 | 石岭 | 钟 | 江苏苏州 | 明代初期 |
前山 | 北松 | 何 | 福建省汀州府武平县 | 清初 |
下洋 | 黄塘 | 黄 | 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 | 宋代 |
海安 | 麻城 | 许 | 湖北省麻城县 | 清初 |
南山 | 那屯 | 吴 | 四川省嘉定州荣县 | 明嘉靖年间 |
南山 | 六黎 | 欧阳 | 江西庐陵县 | 明嘉靖年间 |
龙塘 | 西松 | 李 | 湖广荆州 | 明成化年间 |
下桥 | 八斗 | 劳、颜 | 广西灵山 | 1949 |
下桥 | 沟尾 | 多姓 | 广西灵山 | 1949 |
下桥 | 迈埚场 | 多姓 | 广西岑溪 | 1950 |
下桥 | 东坑 | 多姓 | 广西岑溪 | 1937 |
下桥 | 那永 | 多姓 | 广西灵山 | 1939 |
下桥 | 那插沟 | 多姓 | 广西梧州 | 1935 |
下桥 | 中和 | 多姓 | 广西灵山、梧州 | 1934 |
龙塘 | 下冯 | 熊 | 广西 | 1934 |
曲界 | 企鹤 | 覃、黄 | 广西陆川 | 1941 |
曲界 | 禄寿 | 多姓 | 广西陆川 | 1948 |
徐城 | 南坛园 | 钟 | 江苏苏州 | 明代初期 |
表2:
明清时期迁入徐闻的部分客家籍、潮汕籍移民村庄统计表
乡镇 | 迁入村庄 | 姓氏 | 祖籍地 | 迁入年代 |
南山 | 北潭 | 邓 | 广东省新安县(宝安) | 明代 |
前山 | 北松 | 何 | 福建汀州府武平县 | 清初 |
曲界 | 大湖 | 多姓 | 广东省梅县 | 清光绪年间 |
龙塘 | 锦山 | 苏 | 广东潮州 | 明代 |
大黄 | 冯宅湖 | 冯 | 广东普宁县 | 清嘉庆年间 |
迈陈 | 潭板 | 陈 | 潮汕 | 清嘉庆年间 |

武举人何恂振墓碑至今仍存——何恂振是清乾隆丁酉科武举人,此人善骑射和剑术,力大无穷,应乡试顺利一举夺得乡试武举人头名,功名令乡人皆刮目相看,并在清宣统《徐闻县志》上留名传(曾青 摄)
二、外来移民所形成独特的“方言岛”
徐闻县内现在流行的方言主要有闽南语系的雷州话,其次是广府话和客家话(亻厓话)等三种。其中使用客家语系方言亻厓话为母语的居民保守估计有超过30000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左右,主要分布在下桥镇的迈埚、信桥、拔园、石板,龙塘镇福田、西洋、黄定,曲界镇石灵溪、南胜,锦和镇高龄、那爱、那郁,城北乡北水、军房、铜铁、火炉桥等地;以人口比例计,下桥镇、龙塘镇、曲界镇为使用客家语系方言人口最多的乡镇,其余几乡镇为部分客家。总的来说,讲客家语系亻厓话的居民在徐闻分布的形势大致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在县城和其他乡镇集墟上与雷人混居的客籍人有很大的一部分已经同化到当地雷人中去了,他们的后裔平时只会讲闽南语系的雷州话,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已全盘当地化。而讲客家语系亻厓话的村庄一般都是人数较少,一个村庄100来人甚至只有10多人,从地势海拨上来讲,徐闻是典型的低丘陵台地地区,除了海拨高248米的石板岭外很少有高山,但就是在县境内相对的较高地势的地方,都为客语系村民的地盘,这些客语系的民众,或聚半山腰或临水而居、其风俗习惯跟粤西高凉及桂东南原居地的形状基本相同,其种植的农作物也与当地讲闽南语系雷州话的民众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客语系的民众相对来说一般都没有当地讲闽南语系雷语居民那么粗犷和豪放的作风,而是都比较低调、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其坚忍不拨的作风在当地各民系中独树一帜。徐闻的客家方言也是俗称“亻厓话”,这是客家方言的一种,有许多与梅州客家话不一样的特点,相当部分是广受当地的雷州话和广府话的影响所致,如劏(杀)、马骝(猴子)、乜嘢(什么),等等。由于周围皆为雷语地区,徐闻讲客语系方言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能讲雷语的。在徐闻地通用雷语来做交流语言的,就是在徐闻讲客语系的地方,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的教学语言主要为当地的雷语和普通话,所以客家方言只限于口语。但在下桥镇大部、曲界镇大部、龙塘镇和锦和镇、徐城街道办、城北乡的一部分却有很多客籍人聚居的村落,他们至今仍很顽强地保持着他们祖先的生活习惯,比如说这些“亻厓人”的饮食习惯比当地讲闽南语系雷话的雷人清淡、喜欢喝绿茶、清明和重阳节时会回客籍的祖籍地祭拜祖先、除了会讲一口纯正的当地雷州话之外还会讲母语客家方言的亻厓话......但最令我们惊奇的就是他们还保持着客籍的婚俗习惯,这和徐闻当地的婚俗完全不同!徐闻讲客家语系亻厓话的居民来源地大部分是来自高凉,就是古高州府属的高州、化州、信宜、廉江及广西的桂东南等地,其迁移定居是因为徐闻地自古地多人少,急需人力来开荒。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古高州府属各县的人最近大规模迁徒来徐闻是从上世纪的20年代开始,30、40年代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达到高潮,高州、信宜等地方山高、人多地少,遇上水灾、旱涝等自然灾害后无以为生,而徐闻县地又因山匪作乱人口锐减,全县人口从清末的28万人减到解放初期的不足4万人!自《茂名市大事记》和《徐闻县志》上的记载,单在1954年高州的信宜县就有6000多名青年自愿移民徐闻地垦荒。其迁徙的类型大概有以下几种:
2011年7月,在分离3个多世纪以后,经过不懈的努力,雷州北松村的何氏宗支终于和祖籍地福建汀州武平县何氏宗族的乡亲代表终于在广东湛江湖光岩重新欢聚一堂,重述乡谊和血缘深情(曾青 摄)
1、民系的自然迁移。这种类型的客系移民在徐闻是有的,但是年代已比较久远。比如说以前在学术研究上一直认为徐闻为无客县,但近年来在徐闻县城以西约5公里的北潭村就发现了粤西地区最大型的客家围屋,北谭村为邓氏世居。据《徐闻文史》和村中《邓氏族谱》记载,这支邓氏始祖原居南阳邓州,唐宋代后就已经开始定居嘉应州(今梅州),后经广东梅州兴宁迁至广东省新安县(今广东宝安、香港新界一带)定居。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新安县人邓正考中举人,委任琼州府澄迈县教谕,任满落籍徐闻定居,其后北潭村的邓氏子孙功名辈出,在徐闻可为一豪门望族。清嘉庆和清光绪年间,北潭村邓氏家族查谱续缘,两次往粤东梅州兴宁认宗,并在兴宁当地聘请师傅照祖居画出建筑原图,返回徐闻后仿照兴宁祖居在村中建起了大型的客家围宅,聚族而居。围宅呈方矩形,面阔18米,进深25米,高两层,开南门和北门,内有天井门庭院,楼上楼下廊道通连,梁架斗拱用料上乘,做工严谨,楼上天面均用砖瓦构砌,誉为“天楼”。四周围墙高筑,方石干叠,不设勾缝,是一座典型的、具有独特的客家围宅风格的建筑。在民国初年为避贼患,邓氏子孙又在楼顶四角建起用于了望、防御的敌楼。据考证,村中的客家围宅是雷州半岛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且规模最大的一座。但需要指导出的是,由于年代相隔久远,象北潭这类的村庄的语言已经被同化为当地闽南语系的雷话方言,不再保持客家人原有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了,而且村民从自我认同感上来说也只是认为自己是徐闻当地的土著,村人甚至不知道也不认为自己的祖系原先是来自客家民系的!

“李母赵太孺人墓碑”拓本(现收藏于徐闻县博物馆)(曾青 摄)
2、明清时期高凉钦廉两府讲客语系的客商经商谋生而定居徐闻当地及清朝粤西的土客之争流寓而来。有的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粤东、西两翼的土客斗争,致使广东中西部客家人迁居下四府(钦、廉、雷、高)。从翻看《徐闻县地名志》和查看各姓族谱看,这最后一次迁居的人和族群是为数不少的,但也有部分的客籍人在居住徐闻一段时间甚至数代后又迁居其他地方的,如海南或南洋等地。其实不单徐闻的地名志和族谱上有相关记载,连一些较为严谨的专业文献上也有,比如说据学者李如龙等人的《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中所记载:客家人大量移居雷州半岛,当始于19世纪中叶广东省的四邑地区土客械斗后,原定居该地区的客家人被迫迁往高州府和雷州府,又以徐闻、信宜两县为最多。李如龙认为,这次移民“是历史上客家人入迁粤西以来人数最为众多,时间最为集中的一次移民运动,它对粤西客家民系和客家方言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外罗埠在建国前绝大部分镇民都是疍民,因此,外罗以前也曾被认为是全雷州半岛纯疍家居民的乡镇(曾青 摄)
3、清末民国时期高州、信宜、广西、阳春等地的讲客家语系的移民来填补徐闻地匪乱后的人口缺失。因徐闻地清末民初的大匪乱,致使全县境人口急剧锐减,匪乱平息后为了解决人口短缺问题尽快恢复生产,从清末民初广东省府鼓励附近其他州府居民移民徐闻,所以当时讲客语系的高凉人蜂拥而来,现在高凉人聚居的村庄在徐闻地竟达数百条之多。因而这种类型的数量在徐闻地是非常多的,比如我们单在龙塘镇就发现了50多个操纯客语系亻厓话的聚居村庄,这在《徐闻县地名志》上也是有详细记载的,比如龙塘镇的福田村委会那寮村就是清末村民自高州、信宜、广西等地迁此定居;福田村委会那法桥村1924年村民自广东省信宜县迁此定居;黄定村委会山峡村是1927年刘姓自广东省廉江县迁此定居;黄定村委会那岭村民国初年,村民自广东省高州县迁此定居;墩仔村清宣统年间村民自广东省廉江县迁此定居;老卢角村1942年,广东省阳春、信宜等县人迁此定居;水口村1946年温姓自广东省廉江县迁此始居;福居塘村1942年李、杨两姓自广东省信宜县迁此始居;湖仔村1934年,广东省阳春、信宜等县人迁此定居;芳头坡村1935年村民自广东省阳春县迁此定居;儒家洋村1942年,村民自广东省阳春县迁此定居;这类型的移民村庄在徐闻县境内数量众多,只例举部分,不一一而足。
北松村武举人何恂谟高中举人后所立的旗杆石(曾青 摄)
4、建国后的自愿戍边的客语系移民和1958年的廉江鹤地水库客语系移民。建国后,高凉及广西地区的山区仍有不少讲客语系的民众较大批量地移民徐闻开垦森林种植定居,我们查阅《徐闻县地名志》及走访中,发现单单在龙塘镇的就有黄定村委会的龙口村1963年村民自广东省阳春县迁此定居;竹仔山村1949年罗姓因家乡发大水无以谋生自广东省信宜县迁此始居;垌仔村1950年广东省信宜县八个姓氏人家迁此始居;西河村1963年村民自广东省高州县迁此定居;西洋村委会农庄村1955年广东省信宜县移民于此始居。

城北乡那练村史馆内设简介(曾青 摄)
而在1958年中,当时的广东省湛江专区在廉江北部山地开始修建两个大型水库。其中修在廉江县北部河唇地区的鹤地水库集蓄水、发电、航运、灌溉四大功能,与水库配套的是总干渠长达76公里的雷州运河和青年运河,受灌农田24.25万亩,相当于1949年前可灌溉农田面积的5.3倍。修建这两个大型水库是为了解决雷州大地人民的干旱之苦,这是必须完成的宏伟大业。所以在当时,湛江专区政府专门动员村民作为水库移民外迁,这些村民全部都是讲廉江北部山区的客语系方言亻厓话的,而村民们也识大体、顾大局,纷纷响应号召,背井离乡,在当年之内就完成了较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在移民当中,其中就有一部分听从专区的安排,自愿移民来到徐闻县境内定居下来,其中大部分居于城郊北水,这一带就变成了纯客语系亻厓话的村庄。

城北乡那练村始祖骆福源墓志铭,上面所记述,骆福源籍贯为浙江省金华府义乌县人(曾青 摄)
而在徐闻县,除了各乡镇之外,还有很多国营农垦场和林、盐场,这些大型的农垦场所使用的方言是广府方言(又叫广东话)。这部分人之所以讲广东话,其成分基本上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南下干部,当年中央决定在雷州半岛发展橡胶及热带作物的种植技术人员、归国侨胞,文革期间到农场插队的的知青,读书分配到当地工作的人士。这种类型的人员虽少但事实上的存在的,这部分人仕大部分都是知青,因为在徐闻县境内共计有东方红、勇士、南华、五一、海鸥、友好、红星等7大国营农垦场和国立徐闻橡胶研究所等大型国营机构。虽然后来有一部分人士返回了原籍、或调到城市,但仍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留在了徐闻工作定居,并在当地的经济建设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农垦人多来自原广州府和珠三角一带,也保留了自己的部分方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徐闻全县使用广府系白话为母语的居民有79000人,约占全县人口的11%,说广府话的人群主要分布于县内各大国营农垦场、徐闻橡胶研究所、下桥南丰、城北乡北水、县城周边地区、龙塘迈胜、曲界凤山等地。近年虽说有很多从事方言语言研究学术学者一直将徐闻县定位为纯闽南语系的县份,但实际上徐闻县使用广府方言和客家方方言的居民是占有一定比例的。
如上所述,这些村庄各式腔调的客家、广府系列方言,都是迁徐移民同乡聚居而留传下来的原籍语言,移民们坚持“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信念,使原籍方言顽强的留传下来。在徐闻地四面八方都是以闽南语系的雷州话为交流语言中,众多的客家话和广府话“方言岛”既强烈地体现了移民来源地特点及迁徐闻的时间序列,又反映了“方言岛”移民及其后裔在清末民初迁居到徐闻地以后后封闭聚居的事实。

城北乡那练村始祖骆福源墓(曾青 摄)

石岭村中的明清石板路(曾青 摄)

城北乡那练村始祖骆福源墓(曾青 摄)
三、族谱、谱碟和民间查访中对村民祖籍的记载
我们在查阅各种资料在对迁徐移民的祖籍进行统计时,发现由于传说中的误导,很多资料都有误,于是我们尝试从查访民间的族谱和各种谱碟中来获取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对明清乃至近代迁徐各府(县)移民的迁徙过程和来源地的记述是非常权威或描述的可信度很高的,这就为我们进一步考察移民的来源地特点提供了依据。

石岭村中的明清石板路(曾青 摄)
(一)徐闻县明清及近代的原高州府各县移民查探
我们查阅有关典籍和进行民间查访族谱资料,徐闻当地有很多氏族都是明清时期从高州府各属迁来的,笔者查了一下《徐闻县地名志》上的记载:明清时期从高凉移民迁来的村庄共有102条,而到这些村庄定居下来后又另迁出县内其他地方建村的有43条,共计是145条,占徐闻县村庄总数的11.5%。而且这个时期的高凉人迁往徐闻的一般以石城、吴川两县为多,迁徙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有自然迁徙的,也有开放海禁后奉旨移民戍边的。因为在明末清代初年,遇上朝廷迁海政策,前后持续多年,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徐闻当地经济的发展。禁海的政策影响在《雷志》上有所记载:清朝康熙元年迁海滨居民,令迁内地五十里。再迁东迁,自遂溪县石门迄于徐闻县海安所止。当时全部沿海居民皆要内迁,造成沿海城池一夜之间全部冷落,变成孤灯瞎火的空城。但这一时期是特殊的和暂时的,朝廷重新开放海禁后,军防和商贸皆日益兴盛起来了,为了增加沿海地区的人口和垦荒,朝廷又下旨将内地的居民移往沿海。这种情形的移民高凉移往徐闻的很多,如海安镇文部村和城北乡祝宅寮村的祝氏都来自高州府吴川县樟铺实业岭村,清代初年因朝廷开放海禁而奉旨移民到徐闻戍边。还有龙塘镇西洋村是清初年,王姓由广东高州府石城县迁此建村居住。竹山村杨姓自广东省高州府电白县迁此定居。龙塘镇昌发村王姓,据《徐闻县地名志》和村中的《王氏宗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昌发村王姓从广东高州府化县(今化州市良光镇中垌村)奉旨迁来此定居,为求昌盛发达而取村名为昌发。海安文部一带的王姓清代从高州府的化县奉旨迁此定居的。而除了奉旨南迁的以外,自然迁徙的情况较为普遍,通常是举族南下的,又以东部的乡镇居多,其他乡镇也分散有分布,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连最偏远的新寮岛港头仔村的凌、陈两姓都是从高州府吴川县迁过来的。还有如龙塘镇连址村陈姓清代来自高州府吴川县乾塘;龙塘镇墟陈宅村的陈姓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陈姓的一支宗支从高州府吴川县迁入龙塘镇附近凤齐村,清雍正十一年(1730年),迁入土墩沟现址定居,村名陈宅。前山镇冯村陈姓清康熙年间,始祖陈琏率众从高州府石城县樟村迁徐闻县龙塘镇湖仔村,后再迁前山冯村现址定居。城北乡潭家村吴姓始祖吴贵隆清康熙年间从高州府吴川县水谭村迁到徐闻县谭家村现址定居。龙塘镇月灵村吴姓,清康熙年间从高州府吴川县上郭村迁现址定居。徐城、南山那屯村、曲界愚公楼的魏姓、彭姓的先祖清代皆来自高州府化县。前山镇南边田村邓姓及李姓的祖先在清代乾隆年间均由高州府石城县迁此定居。徐闻县前山镇孙田村符氏来自高州府石城县龙湾镇多奥甲村尾村。前山白水徐、蒋两姓明弘治年间自高州府化县迁此定居。徐闻有些姓氏都是来自高州府的,比如宁姓是清初从高州府化县和吴川县迁入徐闻县鲤鱼潭一带和龙塘下海定居;比如倪姓是清初从高州府电白县迁到龙塘北平、海安广安等村始居的。徐闻县窦姓清初来自高州府吴川县,始祖清代初年从吴川硇洲岛迁到徐闻县龙塘赤坎一带始居,后才散居全县各乡镇的。徐闻庞姓宗支于清同治年间从高州府化县迁到徐闻县南山镇龙眼山及海安北关一带定居。徐闻凌姓居新寮、外罗及大黄,皆于清初由高州府吴川县迁入定居。
表3:
明清时期迁入徐闻的部分高凉籍移民统计表
乡镇 | 迁入村庄 | 姓氏 | 祖籍地 | 迁入年代 |
前山 | 姜园 | 黄 | 广东高州府石城县 | 清初 |
前山 | 盐井 | 陈 | 广东高州府石城县 | 明末 |
前山 | 安家园 | 陈 | 广东高州府石城县 | 清初 |
前山 | 北坡 | 李 | 广东高州府石城县 | 明末 |
前山 | 和家 | 蒋、徐 | 广东高州府化县 | 明弘治年间 |
前山 | 孙田 | 符 | 广东高州府石城县 | 清初 |
前山 | 冯村 | 陈 | 广东高州府石城县 | 清初 |
前山 | 南边田 | 邓、李 | 广东高州府石城县 | 清初 |
下洋 | 武赛坑 | 谭 | 高州府吴川县硇洲 | 清嘉庆年间 |
下洋 | 湖仔 | 谭 | 高州府吴川县硇洲 | 清道光年间 |
下洋 | 程禄 | 谭 | 高州府吴川县硇洲 | 清乾隆年间 |
下洋 | 柳尾 | 谭 | 高州府吴川县硇洲 | 清康熙年间 |
下洋 | 塘尾园 | 邓 | 广东高州县 | 清初 |
下洋 | 含口 | 窦 | 高州府吴川县硇洲 | 清初 |
锦和 | 边板 | 李、周 | 高州府吴川县 | 明末 |
新寮 | 港头仔 | 陈、凌 | 高州府吴川县 | 清代中期 |
龙塘 | 土墩沟 | 陈 | 高州府吴川县 | 清代中期 |
龙塘 | 石引 | 劳 | 广东高州府石城县 | 明末 |
龙塘 | 下海 | 宁 | 广东高州府化县 | 清初 |
龙塘 | 良姜 | 杨 | 高州府电白县 | 清初 |
龙塘 | 白水塘 | 劳 | 广东高州府化县 | 清乾隆年间 |
龙塘 | 赤岭 | 翁 | 广东高州府电神卫 | 明崇祯年间 |
龙塘 | 塘口 | 潘 | 高州府电白县 | 明末 |
龙塘 | 月灵 | 吴 | 高州府吴川县 | 明末 |
龙塘 | 西洋 | 王 | 广东高州府石城县 | 明末 |
龙塘 | 昌发 | 王 | 广东高州府化县 | 清初 |
曲界 | 窦宅 | 窦 | 高州府吴川县硇洲 | 清初 |
徐城 | 西门 | 李 | 高州府吴川县 | 明代 |
徐城 | 东门刘宅 | 刘 | 高州府城 | 清代中期 |
徐城 | 东门曾宅 | 曾 | 高州府吴川县 | 明隆庆年间 |
徐城 | 南门潘宅 | 潘 | 高州府城 | 明代末年 |
徐城 | 打铁街 | 杨 | 高州府电白县 | 清初 |
城北 | 祝寮宅 | 祝 | 高州府吴川县 | 清代中期 |
城北 | 东坦 | 何 | 高州府吴川县 | 民国 |
城北 | 谭家 | 吴 | 高州府吴川县 | 清初 |
南山 | 竹山 | 杨 | 高州府电白县 | 清初 |
南山 | 三塘 | 林 | 高州府吴川县 | 明代中期 |
南山 | 五里 | 翁 | 广东高州府电神卫 | 明末 |
南山 | 下埚 | 曾 | 广东高州县 | 明末 |
外罗 | 后山溪 | 窦 | 广东高州府化县 | 清嘉庆年间 |
迈陈 | 青桐 | 詹 | 高州府吴川县 | 明代中期 |
迈陈 | 九亩 | 詹 | 高州府吴川县 | 明末 |
迈陈 | 打银 | 梁 | 广东高州府化县 | 明末 |
迈陈 | 龙潭新村 | 陈 | 广东高州府石城县 | 清初 |
民国建立以后到现在,又有许多高凉移民迁徙到徐闻县,因为徐闻地清末民初的大匪乱,致使县境人口从清末的人锐减,为了解决人口短缺问题,从民初起国民政府大力鼓励附近其他州府居民移民徐闻,所以当时高凉人蜂拥而来,在徐闻建立起很多新的村庄,有不少村庄和姓氏都是源自民国后的移民,如徐闻现在的卢姓,1946年高州府信宜县卢姓迁居龙塘黄定、老卢角、芳头坡、下桥信桥、黎宅、八斗、牛郎场定居。徐闻任姓居龙塘农庄村(1936年自高州府信宜县迁来)。徐闻熊姓居下桥后塘、迈文(1944年自高州府信宜县排村迁此),还有龙塘那法桥(1945年自高州府信宜县迁来),下冯村(1946年自高州府石城县吉水迁此始居)。徐闻县宣姓居龙塘镇山峡村,1941从高凉阳春县迁此定居。徐闻池姓居下桥迈支、石山桥(皆于1944年由高州府信宜县迁入定居)。徐闻阮姓居下桥竹头及徐城(1949年自高州府信宜县迁此),徐闻闵姓居龙塘埚仔(1950年自高州府信宜县迁来)。徐闻涂姓居城北乡铜铁村、火炉桥村,1968年从高州府石城(廉江)迁入,徐闻仲姓居龙塘迈胜,1941年由高州府信宜县迁入。徐闻甘姓居下桥石山桥、龙塘那寮、徐城,皆是1944年自高州府信宜县迁入的移民。笔者仔细查阅了一下《徐闻县地名志》,民国建立以后迁来徐闻定居的高凉移民村庄有121条,其中城北乡7条:全部分布在北水村委会;下桥镇40条:分布在桥北村委会3条、高田村委会1条、迈埚村委会10条、信桥村委会21条、石板村委会4条、北插村委会1条;龙塘镇28条:分布在迈胜农场6条、福田村委会3条、黄定村委会17条、西洋村委会2条;曲界镇41条:分布在曲界村委会1条、愚公楼村委会3条、高坡村委会1条、石灵溪村委会8条、南胜村委会9条、凤山村委会5条、田洋村委会1条、三河村委会1条、高西村委会12条;前山镇1条:分布在黄竹农场;锦和镇4条:红星、高岭、那郁、那爱。其分布占了全县村庄总数的10%。

龙塘福田李氏的故园中保存着6只大小不一的石龟及两个石室。图为李氏家族墓的石宅(曾青 摄)
明清时期从高凉各属迁来的村庄是145条,民国建立后从高凉各属迁来的村庄是121条,共计是266条,就占了全县村庄总数的21.5%,超过了五分之一强,可见徐闻地祖籍是高凉各属的移民比例是很大的。
表4:民国时期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迁入徐闻的高凉籍移民村庄统计表
乡镇 | 迁入村庄 | 姓氏 | 祖籍地 | 迁入年代 |
城北 | 北水 | 多姓 | 廉江鹤地水库 | 1958 |
城北 | 火炉桥 | 多姓 | 廉江鹤地水库 | 1969 |
城北 | 军房 | 多姓 | 廉江鹤地水库 | 1973 |
城北 | 铜铁 | 多姓 | 廉江鹤地水库 | 1969 |
下桥 | 六片田 | 多姓 | 信宜县 | 1952 |
下桥 | 横都 | 多姓 | 信宜县、高州县 | 1935 |
下桥 | 北沟 | 7姓 | 信宜县 | 1952 |
下桥 | 二桥 | 多姓 | 信宜县 | 1946 |
下桥 | 竹林 | 多姓 | 信宜县 | 1946 |
下桥 | 二桥场 | 多姓 | 高州县 | 1964 |
下桥 | 信桥新村 | 多姓 | 信宜县 | 1942 |
下桥 | 湾仔 | 多姓 | 信宜县 | 1946 |
下桥 | 高东湾 | 多姓 | 信宜县、高州县 | 1931—1937 |
下桥 | 糖寮 | 多姓 | 信宜县钱排、良贵等地 | 1940 |
下桥 | 信桥场 | 多姓 | 信宜县 | 1958 |
下桥 | 东村 | 多姓 | 信宜县 | 1958 |
下桥 | 东尾 | 多姓 | 信宜县 | 1937 |
下桥 | 三满堂 | 多姓 | 信宜县 | 1937 |
下桥 | 新沟 | 多姓 | 信宜县 | 1937 |
下桥 | 那永 | 多姓 | 信宜县 | 1937 |
下桥 | 竹头园 | 多姓 | 信宜县 | 1940—1949 |
下桥 | 迈文 | 多姓 | 信宜县 | 1937 |
下桥 | 二沟 | 多姓 | 信宜县 | 1940 |
下桥 | 石山桥 | 多姓 | 信宜县 | 1944 |
下桥 | 新桥 | 多姓 | 信宜县 | 1930 |
下桥 | 后塘 | 多姓 | 信宜县 | 1946 |
下桥 | 竹头 | 多姓 | 信宜县 | 1949 |
下桥 | 上马桥 | 多姓 | 信宜县 | 1939 |
下桥 | 下马桥 | 多姓 | 信宜县 | 1944 |
下桥 | 竹头坑 | 多姓 | 信宜县、高州县 | 1949 |
下桥 | 西岭 | 多姓 | 信宜县白石村 | 1948 |
龙塘 | 英印场 | 多姓 | 信宜县 | 1964 |
龙塘 | 牛郎场 | 多姓 | 信宜县 | 1960 |
龙塘 | 迈胜场 | 多姓 | 信宜县 | 1959 |
龙塘 | 果场 | 多姓 | 信宜县 | 1960 |
龙塘 | 试验场 | 多姓 | 信宜县 | 1960 |
龙塘 | 新场 | 多姓 | 信宜县 | 1964 |
龙塘 | 那寮 | 多姓 | 信宜县、高州县 | 1913 |
龙塘 | 龙口一 | 多姓 | 阳春县 | 1963 |
龙塘 | 龙口二 | 多姓 | 阳春县 | 1963 |
龙塘 | 山峡 | 多姓 | 廉江县 | 1927 |
龙塘 | 那岭 | 多姓 | 高州县 | 1912 |
龙塘 | 墩仔 | 多姓 | 廉江县 | 1912 |
龙塘 | 西河 | 多姓 | 高州县 | 1963 |
龙塘 | 老卢角 | 多姓 | 信宜、高州、阳春 | 1942 |
龙塘 | 水口 | 揭 | 廉江县 | 1946 |
龙塘 | 竹仔山 | 罗 | 信宜县 | 1949 |
龙塘 | 福居塘 | 李、杨 | 信宜县 | 1942 |
龙塘 | 垌仔 | 8姓 | 信宜县 | 1950 |
龙塘 | 湖仔 | 多姓 | 信宜、高州、阳春 | 1934 |
龙塘 | 大墩 | 11姓 | 信宜、高州、阳春 | 1974 |
龙塘 | 儒家洋 | 多姓 | 阳春县 | 1942 |
龙塘 | 芳头坡 | 多姓 | 阳春县、信宜县 | 1935 |
龙塘 | 黄定农庄 | 多姓 | 信宜县 | 1955 |
龙塘 | 下冯 | 多姓 | 信宜、阳春、廉江、广西 | 1946 |
龙塘 | 西洋农庄 | 多姓 | 信宜县 | 1956 |
曲界 | 云马 | 多姓 | 信宜县 | 1939 |
曲界 | 高田尾 | 多姓 | 信宜县 | 1947 |
曲界 | 水尾 | 多姓 | 信宜县 | 1957 |
曲界 | 菠萝山 | 多姓 | 罗定县 | 1946 |
曲界 | 高南 | 多姓 | 化县 | 1950 |
曲界 | 石灵溪 | 多姓 | 信宜县 | 1943 |
曲界 | 九斗田 | 多姓 | 信宜县 | 1942 |
曲界 | 新安 | 多姓 | 信宜县 | 1940 |
曲界 | 关草塘 | 多姓 | 信宜县 | 1939 |
曲界 | 东埇 | 多姓 | 信宜县 | 1945 |
曲界 | 仙桥 | 多姓 | 信宜县 | 1940 |
曲界 | 松树园 | 多姓 | 信宜县 | 1938 |
曲界 | 竹新 | 潘 | 信宜县 | 1949 |
曲界 | 坡塘仔 | 多姓 | 信宜县 | 1949 |
曲界 | 大曲 | 多姓 | 信宜县张有华等人 | 1961 |
曲界 | 南胜新村 | 多姓 | 信宜县 | 1950 |
曲界 | 新沟 | 多姓 | 信宜县 | 1915 |
曲界 | 东湾 | 多姓 | 信宜县 | 1943 |
曲界 | 老沟 | 多姓 | 信宜县 | 1946 |
曲界 | 柑园 | 多姓 | 信宜县 | 1927 |
曲界 | 落沟桥 | 多姓 | 信宜县 | 1952 |
曲界 | 大田沟 | 多姓 | 信宜县 | 1962 |
曲界 | 华青 | 多姓 | 信宜县、茂名县 | 1955 |
曲界 | 凤山 | 多姓 | 信宜县 | 1913 |
曲界 | 信青 | 多姓 | 信宜县 | 1955 |
曲界 | 坡塘 | 多姓 | 信宜县 | 1914 |
曲界 | 日新 | 多姓 | 信宜县 | 1946 |
曲界 | 高凉 | 多姓 | 信宜县、高州县 | 1961 |
曲界 | 高丰 | 多姓 | 信宜县、高州县 | 1952 |
曲界 | 新丰 | 多姓 | 信宜县 | 1940 |
曲界 | 曲界一队 | 多姓 | 信宜县 | 1959 |
曲界 | 曲界二队 | 多姓 | 信宜县 | 1959 |
曲界 | 曲界三队 | 多姓 | 信宜县 | 1959 |
曲界 | 曲界四队 | 多姓 | 信宜县 | 1959 |
曲界 | 曲界五队 | 多姓 | 信宜县 | 1959 |
曲界 | 曲界六队 | 多姓 | 信宜县 | 1959 |
曲界 | 曲界七队 | 多姓 | 信宜县 | 1959 |
前山 | 黄竹 | 多姓 | 信宜、高州、廉江、阳春 | 1961 |
锦和 | 锦和六队 | 多姓 | 信宜县 | 1977 |
锦和 | 红星 | 多姓 | 信宜县 | 1960 |
锦和 | 高岭 | 卢、郭 | 信宜县 | 1942 |
锦和 | 那爱 | 多姓 | 信宜县 | 1942 |
锦和 | 那郁 | 多姓 | 信宜县 | 1942 |
需要指出的是,民国成立以后才迁往徐闻的这类高凉移民村庄跟明清时期的高凉移民村庄有相当大的区别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明清时期的移民村庄因年代久远全部都在风俗、生活习惯方面被同化,改讲当地的闽南语系的雷州话,生活习俗、方言各方面跟当地人无异;而民国后的新移民村庄同聚族而居,还完全保持着高凉原居住地的方言和风俗;二是民国后从高凉移民来的新建村庄大部分超过90%皆来自信宜县,而且是成群结队举村而下(据《茂名大事记》和信宜县等史志上的记载:单在1955年12月下旬,信宜全县就有1998名青年报名自愿移居到徐闻县垦荒);而明清时期时的高凉移民则大多来源自吴川和石城两县,信宜县的几乎没有;三是民国后从高凉移民来的新建村庄大部分都分布在东部、北部和中部的一些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如龙塘、曲界、城北、锦囊、下桥等乡镇,而不象明清时期迁来的老移民村庄分布在全县的各地皆有;四是经济结构不同,明清时期南来的移民有从事商业的,而民国后从高凉移民来的新建村庄几乎全是开垦土地从事农耕业的;五是方言方面的差异,民国后从高凉移民来的新建村庄很多都是讲客家方言的;而明清时期南来定居的高凉民系大多是讲高凉音广府白话方言语系的移民。

石岭村中的“钟祠” (曾青 摄)
(二)徐闻县明清及近代的广府移民及其后裔情况
广府人在徐闻定居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徐闻县志》和《徐闻县地名志》上的记载,本县不少仕族都源自广府:如据说早在唐朝,袁氏就从广州府东莞县迁到徐闻县石板山寮村始居,曾数代出大官;迈陈镇大黄那斗仔村赵氏族谱和《徐闻县地名志》上也都有说明该赵族宗支清朝直接从广州府顺德县迁此始居;曲界镇西坡村欧姓在其族谱和《徐闻县地名志》上的记载也是清朝从广州府南海县迁此定居的;龙塘镇深井村的许姓也是清代从广州府东莞县迁来始居的。另据学者的深入考证,徐闻县有一些姓氏就是直接来自广州府各县的,比如说吴凯先生所著的《徐闻县姓氏起源》一书中记载徐闻的左姓是明清从广州府迁来徐闻经商的广府顺德籍商人的后裔。

那屋村黄氏祖祠(曾青 摄)
需要说明的就是,这里指的广府移民跟前面所说的现代的农垦系的南下讲广府话的移民不同。这里所说的广府移民是指明清时期因从事商业活动而移居并溶入徐闻当地社会的移民,跟1952年建国后前来开垦种植橡胶的农垦系移民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以前在徐闻县城有广仔园(就是广州府各属移民专门墓园),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个广仔园共分为市尾坡、火烧坡和新献坡三片区,范围从现在徐城二小后门一直延伸到城西市场,几乎覆盖了现在整个徐城西部城区,面积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又深入查看了1951年至2000年先后开拓城区而占用广仔园三坡的国资、物业、教育及居委会的相关资料及走访知情人,发现从1951起,在广仔园三坡,先后被清理的广府籍人的墓葬竟达7000余座!而且据知情人及当时参与清理的“土作”反映,而有的广人墓葬竟多达三、四层之多,实属罕见!且广仔园墓葬的年代跨越从明清一直到解放前。从籍贯上来说,旧广州府各县籍皆有,而据参与过清理、又识点字的“土作”说,以前挖掉的墓碑中又以标南(海)、番(禺)、顺(德)三县籍的为多。据反映,一部分的遗骸挖出土后当时即被旅居徐闻当地的广人后裔领走,这么大量的墓地和密集的墓群说明当地从明清时代起,广府人的数量就颇多的。民国四年(1915年),徐闻县城办起四所初等小学堂,其中两所用官话(国语普通话)授课,另外两所则用广州话来授课的。民国八年(1919年),徐闻县创办女子学校,校址在县城观音山(现老商业局宿舍),时有学生70多人,女教员3人,全用正宗的广州话授课。当时这所学校不单收广府后裔的学生,而且由于师资及教学设备优良,连不少本地籍的学生都挤破脑袋想去那里就读,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春,旅居徐闻的广府和高凉两会馆经过商议,由两籍客商和其后裔合资在徐闻县民主街和桥头一带创办了徐闻县广高小学,专收广府和高凉学生入读,全部用广州话授课。
表5:
明清时期迁入徐闻的部分广府籍移民村庄统计表
乡镇 | 迁入村庄 | 姓氏 | 祖籍地 | 迁入年代 |
徐城 | 北门 | 李 | 顺德县 | 清代 |
曲界 | 西坡 | 欧 | 顺德县 | 清初 |
前山 | 墩尾 | 李 | 广东新会 | 清代 |
新寮 | 下海 | 卓 | 中山小榄 | 清咸丰年间 |
迈陈 | 那斗仔 | 赵、陈 | 顺德县 | 清嘉庆年间 |
南山 | 麻鞋 | 梁 | 广州市西门口 | 宋代 |
南山镇迈熟村林氏宗祠堂(曾青 摄)
(三)徐闻县明清及近代的本府其他县份移民查探
古雷州府内一共是三个县:海康、徐闻和遂溪(包括现湛江市的霞山、赤坎、麻章和东海岛等地区)。所以本府内其他县份的移民实际上只指来自原海康县和原遂溪县的移民,这两县由于与徐闻地望相近,山水相连,所以相互之间的移居是很广泛的,我们抽查了一下族谱,尤其是在徐闻中、东、北部,海康和遂溪的移民在明清时期是相当多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明清以前从上面(其他州府)下来开基定居海康和遂溪后,其后裔再迁下徐闻的。比如说徐闻县的张姓,徐闻全县张姓现有2406户、12519人,主要集居分布于下洋、和安、龙塘等镇。其中下洋镇的后六、下港、后山尾三村张氏家族为同一宗支,其人口共1280人,其中后六村352人,下港村525人,后山尾村304人。据下港〈张氏族谱〉中的记载:后六、下港、后山尾三村始祖张魁第原籍福建福州府福清县人,于南宋末年出仕雷州知府,卜居遂邑旧州村,其次子武略将军张仕杰迁居海康所城(今雷州市北和镇海康港村),张仕杰第八世孙仰远公于顺治初年由海康港迁居徐闻北架尾村(今下洋镇北架尾村西北湖边),第十世孙昭保于清康熙初年迁居后六村,十世孙昭福、昭玉、昭祥于康熙年间分别迁居后六南边村和后山尾村,十三世孙士珍于乾隆初年从后六村迁居下港村。

青桐洋村刚栗公祠祠内精致的木雕方格(曾青 摄)
再比如徐闻县的游姓宗族,据雷州《游氏族谱》中的记载,游氏先祖最早来自广州,游氏家族三兄弟举家外迁1359年从广州南海县的魁冈迁到雷州半岛定居,游氏一门三兄弟全家迁来一开始是住在雷州松竹镇溪头村,也就是现在的松竹农贸市场旁边。据族谱上的记述,游家在溪头村一共住了114年,但是那时候人丁不兴旺。因而屡受其他氏族移民的欺负。于是,南海县游氏三兄弟的后裔又搬了村。这三兄弟的后裔一共分三房,其中一房搬到雷州市松竹镇山口村、另一房搬到雷州市附城镇南渡村、一房搬到雷州市南兴镇麻参村。其后南渡村的一支宗支后裔在清朝初年又迁到徐闻城北乡头铺落户,并建村以姓氏命名为游宅村,其后,城北乡游宅村又有后裔迁居至徐闻县城的北门、西门和榕树园等地。
表6:
明清时期迁入徐闻的雷州府其他两县籍部分移民村庄统计表
乡镇 | 迁入村庄 | 姓氏 | 祖籍地 | 迁入年代 |
海安 | 乌港 | 叶 | 遂溪县东海岛 | 清顺治年间 |
海安 | 新桥 | 周 | 遂溪县 | 清代 |
城北 | 嘉乐园 | 何 | 东海岛 | 清代 |
南山 | 迈隆 | 洪 | 湛江太平南夏 | 清代 |
南山 | 铺仔坡 | 彭 | 湛江太平 | 清代 |
南山 | 迈颜 | 邓任 | 湛江太平 | 清代 |
下桥 | 黄桐尾 | 彭 | 湛江旧县 | 清代 |
龙塘 | 盐田 | 蔡 | 遂溪县 | 清代 |
龙塘 | 连址 | 陈 | 遂溪县城月 | 清初 |
曲界 | 调胜 | 陈 | 遂溪县 | 清道光年间 |
前山 | 前山村 | 何 | 东海岛 | 清初 |
前山 | 塘仔尾 | 彭 | 遂溪县旧县 | 清初 |
海安 | 塘西 | 何 | 海康县茶陇乡 | 明末 |
城北 | 头铺 | 游 | 海康县 | 清代 |
城北 | 和家 | 何 | 海康县 | 清代 |
城北 | 北插村 | 邓、李 | 海康县 | 清乾隆年间 |
城北 | 沈宅 | 沈 | 海康县 | 清代 |
城北 | 昌赫 | 陈 | 海康县 | 清道光年间 |
南山 | 薛宅 | 薛 | 海康县 | 清咸丰年间 |
南山 | 塘尾 | 吴 | 海康县 | 清乾隆年间 |
南山 | 东寮 | 林 | 海康县 | 清乾隆年间 |
南山 | 水沟园 | 陈 | 海康县 | 清同治年间 |
南山 | 余宅 | 余 | 海康县 | 清同治年间 |
南山 | 陈宅 | 陈 | 海康县 | 清乾隆年间 |
南山 | 上埚 | 邓 | 海康县 | 清光绪年间 |
南山 | 东江 | 李、谢 | 海康县 | 清光绪年间 |
下桥 | 北合 | 彭、袁 | 海康县 | 清嘉庆年间 |
下桥 | 龙所岭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下桥 | 番拔园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下桥 | 牛角埚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龙塘 | 那湾 | 江 | 海康县 | 明末 |
龙塘 | 木棉 | 谭 | 海康县 | 清乾隆年间 |
龙塘 | 大塘 | 唐 | 海康县 | 明末 |
龙塘 | 槟榔园 | 刘 | 海康县 | 清初 |
龙塘 | 东兴 | 张 | 海康县 | 明末 |
龙塘 | 那宋 | 王 | 海康县官墓庄 | 清初 |
龙塘 | 那泗 | 谭 | 海康县 | 清初 |
曲界 | 坑尾 | 王 | 海康县 | 清光绪年间 |
曲界 | 竹仔园 | 苏 | 海康县 | 清道光年间 |
前山 | 禄齐 | 何 | 海康县 | 明末 |
前山 | 黄家墩 | 黄 | 海康县 | 清代 |
下洋 | 边坡 | 张 | 海康县 | 清康熙年间 |
下洋 | 田西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下洋 | 新兴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下洋 | 车路门 | 蔡 | 海康县 | 清代 |
下洋 | 后桥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下洋 | 西尾湖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下洋 | 西湖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新寮 | 南湾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新寮 | 六湾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新寮 | 新村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新寮 | 双联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新寮 | 塘尾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和安 | 北尾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和安 | 葛斗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和安 | 尾龙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和安 | 后崛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和安 | 南头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和安 | 边坑仔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迈陈 | 东坡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角尾 | 沙土上 | 多姓 | 海康县 | 清代 |
西连 | 乐琴 | 李 | 海康县 | 清代 |
西连 | 北田 | 李 | 海康县 | 清代 |

青桐洋村刚栗公祠上墙头屋角景气万千的三重灰塑(曾青 摄)
(四)徐闻县明清及近代的琼州府(海南)移民考略
古琼州府不仅靠近徐闻地、一衣带水,而且由于饮食和风俗习惯两地非常相近,徐闻在各个方面均深受海南的影响,比如说徐闻话,就是整个的雷州音而海南调,说起话来的音调跟海南话几乎一模一样,加之两地经常走动、通婚,这造成几乎每位徐闻当地人或多或少都有海南血统、在海南都有亲戚,由于语言、血缘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徐闻人和海南人几乎是你我不分。据调查,徐闻的海南移民入徐闻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青桐洋村刚栗公祠中精致美丽的木雕梁托(曾青 摄)
一是村庄、宗族自然迁移或战事迁徙的类型。这一类型的历史就比较悠久了,《徐闻县志》的“人口源流”一篇所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明孝宗派遣都御史潘蕃、总兵毛锐率兵镇压海南儋州符南蛇的黎民起义,海南儋州和临高一带的群众大量被迫逃往海北的徐闻西区定居,造成现在徐闻很特别的西乡口音。另据《广东通志》上所记载,清代海南岛多次发生农民起义,规模较大的有儋、澄等5县农民起义和多港峒黎民起义等。从以上史料可见从明代到清代中末期,海南都发生过多起的农民运动,持续和间断的战争使海南处于一阵阵的兵荒马乱之中,大批的农户和小手工业都破产,他们为求得一线生机而纷纷离井别乡出外谋生,而对岸沿海的徐闻就是首选,因为当时徐闻和海南分别隶属于雷州和琼州两府的两个衙门,就算是参与过起义的所谓乱民暴民,经过改名换姓,这两边的官府查究起来也不易。所以当时其中就有一部分海南人整个家族沿琼州海峡水道北渡到了徐闻。

青桐洋村刚粟公祠庄严的正厅(曾青 摄)
现在经查族谱资料,现徐闻县龙塘镇赤坎村、麻湖村林姓清代来自海南琼山的白马坡(现海口市);而徐闻县徐城、曲界田洋和韩宅、上坡村的韩姓明代嘉靖年间从海南文昌迁来定居;前山镇丁村、山海村的村民明代从海南文昌迁来始居;前山三石村陆姓从海南文昌迁来定居;徐闻夏姓居下洋镇弄坡村,明代从海南文昌迁来定居的;前山镇还有一个“海南”村,据《徐闻县地名志》上所记载,村中关姓和符姓明代从海南文昌迁此定居而形成村落的,因怀念祖籍地而称为海南村,并一直沿用至今;而徐闻县龙塘镇孔吟村《黄氏家谱》中记载,黄家的祖先劳公,因“充户首有有甲户陈有远梁春军累逊海北中元丙寅年禁船无求往居海北徐闻县孔吟村”,无疑这本族谱上面写得已经很清楚,孔吟村的祖先黄劳是清代从海南文昌县冯坡镇白沙村迁居徐闻县孔吟村的。曲界镇城家、后寮村吴姓也是清代由海南文昌迁来定居。

下洋墩尾柯文祖墓(邢斌 摄)
二是“海北爹”类型的。即徐闻人收养海南孩童为子嗣,所以称徐闻人为“海北爹爹”,这一类型的迁徙是比较特殊而却又是在徐闻地尤其是县城和沿海地区大量存在的。清末民初,徐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匪乱,28万人在二十年内减至4万多人,匪乱结束后政府号召难民回乡重建家园。而这些难民重回家园后也只看到一片焦土、满目疮痍,心中无限悲戚!有的家庭只剩下一个人,就算是夫妻两人都幸存的话也已身心俱疲,但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明中国人是比较讲究传宗接代的,为了子嗣问题,当时徐闻县人会去海口收养甚至直接用银元去购买子女回来养育以传宗接代、传承家业。去海南收养和购买孩子的这种现象在民国年间直至解放前后在徐闻都非常流行,尤其是县城、沿海的海安、龙塘、前山、迈陈、角尾、城南一带为多,造成现在的徐闻有大量海南人血统后裔,但需要指出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被养儿童长大成人后并不知道自己的来历,这类型的海南移民的数量究竟是多少无法统计,如笔者的祖母是年少时被家人以六块银元从海口转卖到徐闻西乡的琼人后裔,由于不识字,所以她成人后无法描述家乡在哪里,也不知道原来的姓氏和姓名,只不过是她身上带过来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海口调塘都罗×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祖籍地村庄的名称;另外,笔者的堂舅杨敬盛先生在徐闻县卫生部门从事医务工作,其父就是从海口被徐闻东部沿海的龙塘人收养的,在海口的原姓是陈姓人家,杨父成人后多次回海口寻亲,其在海南那边的家就在海口的中山纪念堂隔壁,至今仍跟海口的家人有来往,在海南和海北各有一个家和家人,两边都是家乡。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民国时期徐闻人口的极度缺失,这种隐形的现象在徐闻是非常多的。所以现在有人指出,海南人血统及其后裔约占徐闻居民人口的25%—40%是在相当层面上可以值得推敲和商榷的。

西连田西许氏祖祠堂(邢斌 摄)
三是经商和谋生需要的类型。这一类型从明清开始即有之。据明万历《琼州府志》和《琼山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琼北发生大地震,琼山与文昌交界的沿海地区有72个村庄的房屋和人畜尽沉没于海底,死伤甚众,余生者生活异常艰难。文昌和琼山等地的很多村民都驾着小渔船,渡过琼州海峡到达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谋生和经商,海南人涉水到海北谋生的时间要比广府、潮州、高凉、钦廉等族群要早很多。从清代初期开始,由于文昌人移居徐闻县城和海安所城经商和置业者甚多,所以从清代至民国年间,有“徐闻城内半文昌”之说,意为徐闻县城内的人士有相当多的人为海南文昌人的后裔和有文昌人血统关系的。当年,海南人进入徐闻城后一般都选择在文古坊、文塔坊、榕树园和武东大街一带居住,又以文古坊为多,当时文古坊一带由于海南人居多又被广府人、高凉人和钦廉人称为“海南街”。
通过《徐闻县地名志》以及在2005年至2008年之间我们下乡去核对徐闻县各村各姓氏的族谱上所获取的信息,可以继续看到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是海南移民入徐最集中的时间,琼州府入徐移民119支,而现徐闻县1000多条村庄中来自海南或族中曾有宗支迁往海南的村庄竟然多达260多条,占全部村庄的四分之一,海南人和海北人具有如此紧密相连的血缘关系真是非常令人吃惊的。
表7:
明清时期迁入徐闻的部分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籍移民村庄姓氏统计表
乡镇 | 迁入村庄 | 姓氏 | 祖籍地 | 迁入年代 |
海安 | 水井 | 多姓 | 海南 | 明末清初 |
徐城 | 东门外 | 韩 | 海南文昌 | 清初 |
徐城 | 榕树园 | 多姓 | 海南文昌 | 清初 |
徐城 | 东门头 | 符 | 海南琼山 | 清初 |
徐城 | 打铁街 | 多姓 | 海南 | 明末清初 |
龙塘 | 孔吟 | 黄 | 海南乐会 | 清代 |
龙塘 | 安永仔 | 宋 | 海南文昌 | 清初 |
龙塘 | 挖头 | 符 | 海南文昌 | 明末 |
龙塘 | 赤坎 | 林 | 海南琼山 | 明末 |
龙塘 | 麻湖 | 林 | 海南琼山 | 明末 |
龙塘 | 符宅 | 符 | 海南文昌 | 清初 |
龙塘 | 槟榔园 | 黄 | 海南乐会 | 清初 |
下洋 | 弄坡 | 夏 | 海南文昌 | 清乾隆年间 |
下洋 | 后坑 | 符 | 海南文昌 | 清光绪年间 |
前山 | 云仔 | 方 | 海南文昌 | 清乾隆年间 |
前山 | 南安 | 符等多姓 | 海南文昌 | 明成化20年 |
前山 | 上岭 | 林 | 海南文昌 | 清初 |
前山 | 山海 | 陆林多姓 | 海南文昌 | 明万历年间 |
锦和 | 沟西 | 符 | 海南文昌 | 宋末 |
曲界 | 韩宅 | 韩 | 海南文昌 | 明嘉靖年间 |
曲界 | 城家 | 吴 | 海南文昌 | 清康熙年间 |
曲界 | 后寮 | 吴 | 海南文昌 | 清嘉庆年间 |
曲界 | 白坟仔 | 韩 | 海南文昌 | 清初 |
曲界 | 田洋 | 韩 | 海南文昌 | 清乾隆年间 |
和安 | 赤坎仔 | 符 | 海南文昌 | 明代中期 |
大黄 | 昌化 | 钟 | 海南昌化县 | 明代 |
迈陈 | 迈汶 | 邓 | 海南蛟塘村 | 明末 |
迈陈 | 英斐 | 邓 | 海南东方县北黎村 | 清初 |
西连 | 承梧 | 黄 | 海南岛梧村 | 清初 |
西连 | 石马 | 黄 | 海南 | 清初 |

四塘村童氏祖墓(邢斌 摄)
(五)徐闻县明清及近代的县内移民村庄查探
人口的流动和迁徙是互相性的,徐闻县内的移民大多数从外地迁来,但在县内各村庄各姓氏的民众相互迁徙也是正常的。在徐闻本身就有各朝代从外地迁来始居的村庄,在村落居住成形后,由于人口增多、居住环境变迁、人员之间的矛盾纠纷等各种原因又迁到县内的其他地方去择地开基居住,或迁到其他地方去杂居等多种情况。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有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现有村庄原在县内祖籍地村庄已经不复存在或无法再查访,村民只知道从县内某某村迁来,而不知道原先祖先是早先是从什么地方迁到某某村定居后再迁到现在的村庄来居住的,为了图方便只好按徐闻人的传统说法说是祖先从福建莆田迁来,但这种说法都只是推测,没有经过任何考证。
表8:
明清时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县内迁徙的移民村庄统计表
乡镇 | 迁入村庄 | 姓氏 | 祖籍地 | 迁入年代 |
徐城 | 树山 | 多姓 | 县城东郊吴宅村 | 1920 |
海安 | 村场仔 | 多姓 | 水井博涨村 | 清乾隆年间 |
海安 | 洞口 | 邓 | 县内四角井(废弃) | 清咸丰年间 |
海安 | 良田仔 | 黄 | 县内其他地前来开辟盐田 | 清乾隆年间 |
海安 | 南塘 | 多姓 | 县内后寮村 | 1923 |
城北 | 祝宅寮 | 祝 | 县东文部村 | 清代末年 |
城北 | 新兴 | 多姓 | 县西大黄村 | 清光绪15年 |
城北 | 幸福 | 林 | 石岭村 | 1960 |
城北 | 隆盛 | 董 | 县内迈盛村(废弃) | 清光绪 |
城北 | 下寮仔 | 邹 | 县内昌世村 | 清代 |
城北 | 马琴 | 李 | 县西乐琴村 | 清代 |
南山 | 黄宅 | 黄 | 县西提创村 | 清光绪 |
南山 | 殷宅 | 殷 | 县城观音楼 | 清乾隆年间 |
南山 | 蔡宅 | 蔡 | 县郊嘉乐园 | 清嘉庆年间 |
南山 | 籁仔山 | 刘 | 县西后山村(废弃) | 清道光年间 |
南山 | 乙神 | 多姓 | 县内那梅村(废弃) | 清代 |
南山 | 西山仔 | 龚 | 县内那审村(废弃) | 清代 |
南山 | 龙兴 | 邓 | 县城城内 | 清光绪年间 |
南山 | 茅园仔 | 李 | 县西盐田仔(失考) | 清乾隆年间 |
南山 | 合山园 | 陈 | 龙塘合山园 | 清光绪年间 |
南山 | 合新 | 陈 | 合山园 | 1960 |
南山 | 山新 | 何 | 山田 | 清光绪年间 |
南山 | 槟榔西 | 林 | 县城西北门 | 清顺治14年 |
南山 | 槟榔东 | 陈 | 县东曲界圩 | 清咸丰8年 |
南山 | 铺仔 | 陈 | 县东曲界圩 | 清咸丰8年 |
南山 | 东坑仔 | 陈 | 县东曲界圩 | 清咸丰8年 |
南山 | 赤崛 | 曾、林 | 县城南门塘 | 清乾隆年间 |
南山 | 博爱仔 | 杨 | 县南竹山村 | 清道光16年 |
南山 | 曾苏宅 | 曾 | 县城东门外 | 清乾隆36年 |
南山 | 石园 | 多姓 | 县西水尾、角尾 | 清顺治初年 |
南山 | 石马寮 | 梁 | 县西石马村 | 清康熙初年 |
南山 | 长乐 | 陈 | 县南红豆头村(失考) | 清代 |
南山 | 后寮 | 李 | 县内无涯村(失考) | 清代 |
南山 | 讨南 | 多姓 | 县内赤坦、讨仔村 | 明代 |
南山 | 东屯 | 苏 | 县内西岭村 | 明天启年间 |
南山 | 仕尾 | 翁 | 县内赤岭村 | 明末 |
南山 | 下井 | 梁 | 县内麻鞋村 | 清道光年间 |
下桥 | 湾尾 | 林 | 县内高田村 | 清乾隆年间 |
下桥 | 白坟塘 | 胡、林 | 县内沟尾村 | 清乾隆年间 |
龙塘 | 新胜 | 苏 | 县东锦山村 | 清末 |
龙塘 | 石埚 | 杨 | 县东良姜村 | 清康熙年间 |
龙塘 | 包宅 | 金 | 县东三墩宫(失考) | 明末 |
龙塘 | 东兴 | 张 | 县北鹰峰岭东村 | 清康熙年间 |
前山 | 加田湖 | 多姓 | 县内那侯、北哥园 | 清代 |
下洋 | 上湖 | 多姓 | 县内后屈村 | 1905 |
下洋 | 南湾 | 多姓 | 县内南湖村 | 1960 |
下洋 | 后村仔 | 多姓 | 尖岭村 | 清咸丰年间 |
下洋 | 上湖仔 | 蔡 | 县内车路门村 | 1930 |
锦和 | 后坑仔 | 黄 | 县内那板村 | 1920 |
锦和 | 那板新 | 多姓 | 县内南坪村 | 清代 |
锦和 | 东山新 | 多姓 | 东园、那统村 | 清代 |
锦和 | 白茅 | 文 | 县东墩尾村 | 清乾隆年间 |
锦和 | 汪宅 | 汪 | 县内南边园村 | 清道光年间 |
迈陈 | 九亩 | 多姓 | 县西青桐村 | 清康熙年间 |
迈陈 | 埚田 | 多姓 | 县内东埚村 | 清同治年间 |
迈陈 | 文华 | 多姓 | 县北那黄村 | 清同治年间 |
角尾 | 孟宁 | 梁 | 县南麻鞋村 | 明天启年间 |
角尾 | 许家寮 | 陈 | 县西许家村 | 清雍正年间 |
角尾 | 北插寮 | 多姓 | 县内北插村 | 清嘉庆年间 |
角尾 | 大 备 | 陈 | 县西英邱村 | 清乾隆年间 |
角尾 | 沙土下 | 邓 | 县内北注村 | 明嘉靖年间 |
角尾 | 东河 | 杨 | 县内竹山村 | 清嘉庆年间 |
西连 | 台楼 | 黄、梁 | 县西迈谷村 | 明代中期 |
西连 | 东岭 | 许 | 县郊嘉乐园 | 清乾隆年间 |
西连 | 英民 | 庄、莫 | 县北牛路塘村 | 清顺治初年 |
西连 | 新兴 | 黄 | 县西承梧村 | 清同治年间 |
西连 | 边板 | 郑 | 县西鲤鱼潭村 | 清乾隆年间 |

南山镇竹山村杨氏祖墓,竹山村杨氏清初来自广东省高州府电白县爵山村(邢斌 摄)
四、明清时期移民迁徙入徐途程考略
对于高琼雷三府各县移民迁居徐闻路线,可能从来没有人对此进行专门考证过,所以包括学者在内甚少人提及,村民更是不知所以然。现在的当地村民或许一无所知,或许为了图方便,就地取材统一口径地说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莆田迁来。但事实上明清时期迁居徐闻的移民由于迁徙的路途过于遥远都是历经千辛万难而到达。比如说笔者记得关于徐闻城北的谭家村吴氏家族,《徐闻新闻报》的一位吴姓记者(据说就是谭家村人)发在湛江日报上的一篇名为“徐闻谭家村——穿越时空的胭脂古树”的文章,文中这位吴姓记者记述这支吴氏家族的来源是:明朝时期,谭家村始祖吴贵隆公明代携家眷从福建莆田搬迁来徐闻谭家。其实这种记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徐闻县志》上记载,这支吴氏宗支来自广东高州府吴川县水谭村。笔者曾为此专门仔细查看过这支吴家的谱系,这支吴氏家族的原本祖籍江南的江苏,其谱系中的记载着上溯祖辈历史:自江南而迁岭南,由茂邑而徙吴邑。沧海桑田,至今五百多年历史。这支吴氏的宋代即由江苏迁入广东,明初以后才定居广东高州府的茂名县,明代中期这支家族的成员林茂,自茂名上旺岭迁梅菉三官塘,再于公元1466年(明成化二年)从水口渡迁居水潭,娶薛氏,生二子。林茂的子孙再传数代后,有一后裔吴贵隆清康熙年间才率本房家眷从吴川县水谭村迁居到今徐闻谭家村居住的。从县志和谱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支吴家其祖上原久居江南,入粤后先后在茂名和吴川等地辗转定居,而后再迁来徐闻的,根本就不是从福建莆田直接迁移下来定居的。还有多年前,笔者的一位好友、徐闻新闻界老行尊、名记邓斌曾发表过一篇“南边田村和明经第”的文章,文中邓记者记述了他的家族、也就是南边田村邓氏家族是“明代从福建莆田迁来”,其实这种记述也是不正确,因为无论是《徐闻县地名志》还是南边田村的邓李两姓族谱都明确记述了南边田村邓李两姓是清代初年从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塘底村迁来徐闻的,而且刚来徐闻时还不是住在现在的南边田村,而是先落户一个名叫“西港”的村庄,而后再迁来现南边田村地开垦建村始居的。
北潭“文和公祠”门楼(邢斌 摄)
一些家族入徐闻定居的历程比较漫长,比如县西的大村青桐詹姓为例,此前很多文章和民间都说青桐村村民明代由福建莆田迁来定居,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翻查青桐村詹氏的谱系发现了很详尽的记载,关于整个家族迁徙历史的:“本宗前祖黄隐公南迁后居婺源,后世于孙分出居江西饶州府鄱阳县、古时夔州一带。明初,太祖天赐公携子勖公南下居广州府东莞县第九部第四图第七、八甲(其时天赐公任东莞知县)。勖公于洪武五年授文林郎东莞县知县。其后,勖公之子复阳公携五男长泰峰次华峰三衡峰四恒峰五嵩峰入东莞乡。华峰公之子叫甲俊。甲俊公有五男长祖公次祦公三祥公四祚公五岂公,皆居于东莞篁竹村十七都。尔后,祚公仍居篁竹村。岂公入电白县。祖公祦公祥公子孙于嘉靖八年己丑(公元一五二九年正月二十四日)迁来湛江,祖祠建于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木侯村。以后,祖公子孙居丰山村。祥公子孙居木侯村。祦公之子西畴有三男长雨圃次梅圃三西圃,在东莞篁竹村出生,由祖婆叶氏携来湛江,先居补顶北九都二甲,户丁詹弘仁,后改孔仁,后居东埇界路村,再后居桐稍大村。西圃公之子是团公。团公是从太祖天赐公排起第九世,也是从天赐公入粤詹氏家族之一宗。詹团公为本宗于广东省徐闻县迈陈镇青桐村开基世祖,即为本宗一世。团生于明朝中后期,出生地在湛江,随父先到徐闻县曲界镇茹筹店村,后定居青桐村。时间大概在公元一五七零年后。团公曾登仕岁贡,任琼州府教授。詹团公子孙到达青桐村时,先住的地方叫后园圹,宅旁是庙宇,宅前面向鱼塘,四面空旷,园田丰沃,树木苍笼,甚有风景。后移至青桐中村建宅长居。”这上面记载得非常清楚,这支家族祖居徽州婺源,其后出仕广东东莞,再由东莞迁电白,电白迁吴川(今湛江坡头),其后詹团出任琼府教授职,任满回乡途中先居徐闻曲界茹筹店,再来青桐现址择地始居,以这段行程为依据,我们描绘出移民迁徙的主要路线:詹氏由唐宋徽州婺源(属江西)→出仕至广东广州府东莞县→广东高州府电白县→再迁居广东高州府吴川县→明代中期詹团出仕琼州府→詹团任满后定居徐闻曲界茹筹店→再择地定居现徐闻县西青桐村开基。而这一个过程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时期。
城北乡石岭村钟氏佳城——始祖墓葬(邢斌 摄)
据《徐闻县志》和“雷州东林林氏族谱”上的记载,徐闻县石岭林氏的先祖林萃夫是广东省潮州府惠来县(广东省汕尾市惠来县东陇镇古巷村埔美村民小组)人,林萃夫南宋末年考中进士出仕官至朝廷秘阁校书郎,后来元军南侵,林萃夫随南宋末代皇帝赵呙逃跑至崖山,在元军的紧迫之下,林萃夫宁死不降,投海殉忠,他的儿子林子震等三兄弟避难迁至广东雷州半岛,开基定居于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东林村,现其后裔繁衍至今有万余人。而据《徐闻县志·第四十六章人口》和徐闻“林氏族谱”中的记述,明万历年间,海康县东林村人林天福迁到徐闻县今西连镇掩井北山村定居。清代初年,林天福后裔林腾春迁往县内东山村居住,其后传至第三代,林腾春的三子林文钦再率族人迁到今徐闻县石岭村地定居,今天发展到195户1548人。
前山镇北松村何氏家族是客家人。其家族徙徐闻始祖原居福建省汀州府武平县(现福建龙岩市武平县)象洞乡岭头坊,其后迁广东省嘉应州松口(现广东梅县),短暂停留后于再迁往广东归善(今广东惠阳),再后于乾隆十年(1745)负其祖妣骨骸,举家迁徒广东雷州府徐闻县调黎社北丛(现徐闻县前山镇)始居。笔者曾详细考证他们的“何氏宗谱”,竟然发现谱系中其子孙撰写了一篇迁徙过程的文章,记录下当年何氏始祖何善望和何国望兄弟入徐的程途如下,福建汀州府武平县象洞乡岭头坊原籍→广东嘉应州松口(今广东梅州)(一百五十里)→镇平县(一百五十里水程)→归善县(今广东惠阳)一百五十里)→广州府(二百五十里)→阳江县(今阳江市)(五百六十里)→高州府(现广东高州一带)(二百四十里)→雷州府遂溪县(今湛江市)(二百八十里)→雷州府海康县(今雷州市客路镇)(八十里)→徐闻县调黎社北丛(现徐闻前山)(三百四十二里)。可谓长途拨涉,历经艰辛。
徐闻县南山镇的竹山村杨氏家族是徐闻当地较有影响力的望族之一。据竹山“杨氏族谱”所记述,其先祖杨廷裕原居广东潮州府,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间杨廷裕率族人南迁至广东省高州府电白县爵山乡开基定居。其后到了清顺治康熙年间杨廷裕后裔杨珠明、杨珠奇再从高州府电白县原籍迁入现徐闻县南山镇的竹山村定居。至今已经绵延了14代,现在280多户2100多人。而现徐闻城南海珠港周氏家族,其始祖周复,原世居江西庐陵县,南宋末年,周复后裔迁居广东雷州府遂溪县,尔后子孙迁居海康和海南等地。清康熙年间。周复的第15代孙周天保、周天佑从海康县周家村迁到徐闻县今城南海珠港定居,现该村周氏152户725人。据和安镇北莉岛西村的吴氏族谱记载,该村吴氏先祖吴贤瑞原居海南琼山县,唐代迁往现湛江市麻章南丰村。清嘉庆年间,其11世孙吴朝美、吴朝凤从南丰迁来和安北莉岛西村定居,至今已有9代。龙塘土沟墩陈宅村陈姓的祖籍原本为山西平遥,南宋时先祖科举中式入粤来广东增城为官,任满后遂在当地择地始居,明初又迁居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清康熙中期陈姓从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迁到徐闻县龙塘墟附近山上定居,称凤齐村,后陈氏因凤齐村地势太高,取水不便等原因,于清乾隆年间举族又迁到现陈宅村此地建村。县东文部村祝姓的祖籍原本是江苏南京,先祖南宋时科举中第任广东省东莞县知县,任满后在当地定居,明代时祖先再度出朝为官,任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教渝一职,任满定居吴川县实业岭村,清初,这支祝氏宗支再迁居徐闻县龙塘乡文部村开基始居。

南山镇六黎村欧阳氏先祖墓,欧阳氏明代来自江西(邢斌 摄)
徐闻县东的高姓主要分布在龙塘圩、华林北龙村和加洋村一带,这支高姓宗支的来源众说分耘,最早的说法是从《徐闻县地史志》上曾记载加洋高氏的来源地是福建莆田,但这种说法明显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因为根据《姓纂》上和“高氏族谱”上的真实记载:今湛江地区高氏主要分南北二支。南支操雷州话(属闽南方言),分布在海康、徐闻、遂溪及越南北部。这支宗支的始祖高联登字圣君,原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业儒村,于明代来雷州任职,后留居于今雷州高山村。北支操白话(属广府方言),分布在廉江县东、南部。这支宗支的远祖高翰,为宋代平章知事(副宰相),原籍江西清江县业儒村,后定居于福建晋江安海,号称“温陵世家”。其后有高世裔于元末参加朱元璋义军,于明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来雷阳卫后千户所任职。其子高愈又于明代正统五年(1440年)调驻石城(今廉江),成为廉江高氏开基祖。自高愈7世孙高式贤始定居磨砺村(今毛黎村),该村人高魁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中进士。高愈后裔除分居廉江各村外,还有迁居海南崖州、徐闻县加洋村、北龙村及遂溪牛马羊村、广西合浦的。所以按以上文献记载,北龙村和加洋村高氏的祖籍地应为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磨砺村(今广东廉江),远祖则来自江西临江府清江县。而并非徐闻县地名志上所说的福建莆田。

青桐洋村刚栗公祠高高的围墙把公祠变成密实的城堡(曾青 摄)
龙塘镇的苏姓主要来自锦山村和大安村,这支苏姓宗支的来源就是平陵侯苏建,西汉武帝时苏建因抗击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侯,举家迁长安,居武功杜陵(今陕西扶风)。苏建有三子:长子苏嘉,次子苏武,幼子苏贤。其长子和次子的后裔,在唐末北宋时分衍出眉山、芦山、铜山三大派系。 苏嘉七世孙苏章,留在赵郡(今河北栾城)的后代苏味道,大唐武则天朝任宰相,晚年贬眉山刺使,留一子苏泾居眉山,苏泾传六世到苏洵,七世苏轼和苏辙,并称眉山“三苏”,父子三人文章被天下,被天下人熟知。苏建次子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持节不屈,牧羊19年后逃回中原,死后赠关内侯。苏武的后代苏威隋末任宰相,世居京兆武功(今陕西扶风),因直谏被贬光州刺使,其后裔苏奕唐宪宗时也任光州刺使,奉政大夫,传到其第四世孙苏益,因避黄巢之乱辞官回乡,光启元年(公元885年)苏益随王潮起义军入闽,任泉州都统领军使,卜居广东潮州城内。到了明崇祯年间,在朝中为官的苏益后裔、潮州人苏行之面临国破山河碎的局面,心灰意冷,回乡卜居。而后又参加南明反清队伍,失败后苏行之率家人南逃,几经辗转到了今龙塘镇锦山村地开基始居。

龙塘镇槟榔园村刘氏祖祠高挂在屋梁上的“文魁”木匾 (邢斌 摄)
龙塘镇的翁姓主要居住在福田村委会赤岭村、新村和黄定村委会前村,这三个村庄的翁姓同出一源,都是来自赤岭村。赤岭村翁氏直系祖先迁徙路线:‘兴自梁原城’(弘公受姓赐居之地,在今甘肃灵台梁原镇。)—→‘绵于京兆’(在今陕西西安市)—→传至27世祖鞠,‘因东晋石勒之乱遂渡江下车浙西道而桑梓焉’今宁波市慈城镇(原慈溪)乃其后也。—→‘传至34世祖轩,入闽仕宦,为入闽始祖’—→‘轩之子何,迁莆田竹啸庄定居,之后迁居漳州—→39世祖乾度公第六子处休公(六桂中的第六桂)官任端州判官居于广东恩平县,为恩平始祖—→传至57世祖国圆公由恩平往广东省高州电白深沟仔村迁居,为翁光亮之子翁栋、翁贤、翁魁三兄弟由电白迁居广东雷州府徐闻县赤岭村始居。)—→三兄弟中的其二弟翁贤公迁往本县龙塘镇前村、三弟翁魁前往本县五里村定居;后有翁栋后裔翁勇在乾隆年间前往本县青桥乡石板山寮村开基。迁居路线:即由甘肃灵台县梁原城—→陕西西安(京兆)—→浙江宁波慈溪(浙西道)—→福建莆田—→广东恩平—→广东电白—→广东省徐闻县赤岭村—→本县五里村、前村—→本县石板岭山寮村。从上面的谱系可以看出,翁国圆从广东恩平出仕电白,其子翁光亮也是电白卫的武官出身,明末翁光亮长子翁栋由军功升任海安营千总武官,退伍后定居龙塘赤岭村始居,为开村始祖。
龙塘镇槟榔园村的刘氏祖祠(邢斌 摄)
明末清初以来迁徐移民可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末清初时期,因明末战乱的人为因素和荒灾等自然因素影响使徐闻当地人口锐减,清初开放海禁后当地糖业贸易昌盛是高雷琼称民和小部分广府、潮汕、廉州商业移民的入徐时期。第二时段,以清乾隆、道光嘉庆时期当地的糖业生产和转运进一步繁荣,海安港被称为甜港,是全国最主要的糖业转运港口之一,这一时期至清末移民们水路兼济,抵达徐闻,至清末徐闻人口达到空前的28万余人。第三时段,以民国中期徐闻大匪乱初步平息后,为开垦原始的徐闻森林,广东省府号召各州府属民积极移民徐闻,吸纳高州府各县为主南进的移民。第四个时期就是建国后的开垦徐闻森林种植天然橡胶,这个时期主要是吸纳军垦、归侨、技术工人和学生、民工等团体和人个为主,另外吸引部分高州茂名信宜等地的山民前来开发徐闻森林。

当年何六吉和何六律兄弟率族人从汀州的大山里一路南下最终选择在徐闻北松定居后,几经艰苦奋斗,这支何氏宗支终于在当地立足,并成为富足人家。图为当年残存的房屋(曾青 摄)
五、结语
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在雷州半岛南部这块热土上生息繁衍,过着原始生活。最早进入雷南的被认为是我国南方百越、骆越族。百越、骆越族主要分布地域是现在的广西、广东珠江三角洲和高雷地区。而历史上首次有组织的移民在汉代。《汉书》记载:汉元鼎六年,平南越,自合浦徐闻入海,得大州;元封元年,置珠崖、儋耳二郡。徐闻汉元鼎年间建置郡设县,即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第一次在徐闻建立,也是徐闻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移民。当时,《汉书·地理志》在合浦全郡下载,全郡共15398户、78980人,而全郡有“徐闻、高凉、临元、合浦、朱卢五县”,平均以每户5口计算。此现象一方面表明,自秦朝修灵渠之后,南北流江到北部湾成为南下汉人主要交通线。据陈华昌先生的“徐闻历代人口考”中的记述,雷州地大约有4000多户、16000多人,今徐闻县地约1000多户、5000多人,除了南来北往的广东、广西沿海的移民,还有北方中原的汉人迁居而来。他们中的主要成份有汉代向南方的派官、派兵,渡海作战的军队很多便驻扎下来,成为半岛移民;还有从事商业贸易或其他行业的“善人”,这些从不同层面而来的移民,“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
北潭村颇有特色的客家围楼(邢斌 摄)
唐宋后出现雷州半岛大规模移民,经元明至清达到高潮。而在这个时期闽、粤、桂是本地人口的主要来源。唐宋代移民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唐宋代闽人(包括落籍闽南的中原人)开始迁移而来。大批的有意识或松散式的移民,沿着闽南、粤东南下,他们跨越珠江三角洲,经粤西、直至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形成了现代徐闻方言以闽南方言为母语基础的开始。
再至明清和民国时期,明末徐闻灾荒和战乱频繁,使人口剧减,再次从附近高、琼、省内其他州府和雷州府的其他两县迁入大量移民开垦,清末匪乱致使本县大幅人口下降,民国广东省府再次颁令,要求周边各州府人移民徐闻,逐渐形成现在徐闻县村民的组成基础。可以看出,徐闻历代移民的成分是避乱世的平民、从征戍守者、商人、农业渔民以及由于政治文化原因流落此地者。
至于徐闻县民的祖籍为“莆田”的说法,据笔者2012年前往福建福州、泉州、厦门三地及在厦大图书馆查阅大量相关闽系移民至各地的谱系,但尚未有明清时期自闽南或莆田直接移民至广东徐闻县的氏族的发现。村民的传说有可能是对雷州半岛唐宋时期的移民的说法,是村民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潜移默化、一代一代的传说的影响。而且可能由于年代太过于久远,时至今日,徐闻县现在的各村庄也从未发现有哪个氏族是前往福建莆田和其他闽南地区去祭祖及进行清明和祭祀活动的。